Saturday, March 15, 2008

校友会

前言:
早在八月中的时候,听到外子说有关他老同学的一些往事。说他很久都没遇到他们什么的。我听了就算,没追问他其他相关的问题,比如为什么忽然会提起他们啦或是不是想念他们等。
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偶而也会从女儿口中得知她父亲要和他老同学见见面的事项。有几次要问外子他是不是有聚会或同学会的。话到嘴边,却始终没问出口。
“我们将在九月一日晚上有一个同学会。”后来到了八月尾,他才说。
我曾经参加过一次的同学会,那是在去年的年尾期间。因为这种同学会是一个很有意义(见到33年前的老同学)的聚会。所以也期望外子他能同感其受。
一直以为外子和我一样会很期待那个日子的到来。却不料,他却没参加,这是后话。
有一个傍晚到体育馆附近去跑步时,遇到一个亲戚。她问我有没有参加9月1日的聚会。
“你怎么会有呢?不是只有华侨高班的同学才有的聚会吗?你先生跟我同班呢!”我非常惊讶。
“有啊!我先生讲他是最后一年的。哪!我们过去问他。”说完,她就走向她先生旁。我在后面跟着。
“我们怎么会有聚会呢?”我开口问老同学。
“有啊!凡是华桥学生都可以去的。当年我们是最后一年的。我记得是念了半年后才改校名的。”他回答。
“原来如此。我还以为是我先生那一届的。怪不得他说他们的聚会会在民众会堂举行。我就奇怪他们一级有那么多人参加,要用到民众会堂这个大场地。”
说时,怪自己没有向外子追问清楚他们的聚会。
问外子那是怎么一回事。
“是早期的校友们,在外赚了钱,说要回来请所有「华侨中学」的校友们吃个便饭。他们要在民众会堂请客。应该都是一些老一辈的人参加。”他说。
“那你有去吗?我跟你去。我很想参加。”
“我有事不能去,你自己去吧!”


校友会:
日子终于到了。
那个早上,问一个在母校教书的姐姐有关那个校友会。我还有一些问题不是很明白。
“对啊!你以前也是在华侨念书的。一起去参加吧!我和你姐夫都去呢!明都鲁方面有40多个主内弟兄姐妹们来,我们要去接待他们。你们就自己去,好不好?”姐姐说。
随着我立刻打电话给一个外甥女,她和我同级不同班。
我以为她一定会知道有这么一回事的,然而她却一点也不知情。
“你怎么会不知道呢?你是本地的名人呢!怎么会没有人跟你提起呢?”我非常意外。
我告诉她我所知道的。
“我不去了,没有人通知我,我不敢去。”外甥推却。
我在第二通电话里劝她说:“去吧!凡是在1959年到1970年之间的校友都可以参加。他们没有登报纸通知的。是自己自动去参加的。难道你不喜欢看到老同学吗?像我们去年的那一次,是多么地有纪念性啊!”
“好吧!到时去载你吧!”外甥说。
我放了心,终於找到一个跟我一同赴约的人。
傍晚5点40分,我和外甥到达目的地。
只见民众会堂里人山人海。
一眼望去,多数是老一辈的男男女女们。他们嘻嘻哈哈在欢笑着,非常的温馨。
只是没见到几个和自己一届的同学们,那倒是事实。
我们走向最后面的座位坐。
看着前方的男男女女们相见甚欢地拥抱着及互相握手,那种情景,真让我们羡慕得不得了!
从中也看到一些熟脸熟面的长辈们,原来我们都是从一间学校毕业出来的校友。

晚宴:
晚宴在7点开始。
筹备会主席詹先生上台致词说:“就是因为有华侨中学,同学们才会有第三次聚会在一堂,谈谈往事,回忆旧况。因为我们怀念母校。母校是在1938年间创立,日本浸战砂州时停办,战后复办到1970年代改为「泗里街高级中学」。
古人说「贫者因书而富,富者因书而贵」。意思是说人不怕贫穷,有读书才有知识,就能改善生活,逐渐富有有地位。”

赞助人:
一共有11个男赞助人共同请客。他们是:
1) 郑新文(诗巫);
2) 黄贤裕(诗巫);
3) 林光美(明都鲁);
4) 林光瑞(明都鲁);
5) 林万权(沙巴);
6) 许乔满(西马);
7) 黄真渊(西马);
8) 陈新和(新加坡);
9) 谢家瑞(新加坡);
10) 黄景火(澳洲);
11) 林和贵(新加坡)。
其中一个代表上台说:“时间过得实行在快。50年的岁月有如流星般一闪而过,如今回想起来,昔日的种种就好像昨天、前天的一切,在我们脑海里荡漾着。我希望同学们要积极乐观、自信、充满美好的人生。同时要多用大脑,每天要保持运动量,要吸取保健知识,参加一些社团活动,这样使我们更建康且廷长老化。”
之后,又有一个长者上台讲述一点有关母校的历史。
原来母校是在1939年成立。是由「泗光中学」和「泗卢中学」(第一次得知这两间学校是中学。一直以为它们是小学,像目前一样。)合并起来的。
“当年我们念书时,全校只有70个学生。一班里只有4个学生,而我就是在其中一班。后来,学生才慢慢增加起来的。”他说。
当他念出一些当年出钱出力的「华侨中学」的创办人兼董事长时,感到极高兴地听到先父的名字。

校刊:
为了要知道更多有关这一方面的知识,我向姐姐询问一本校刊。
“记得几年前曾经在本地的市议会图书馆里看到一本母校的校刊。里面有记载一些办校的事迹。不知道你还有那本校刊吗?我一直想要留一本作纪念的。”我说。
她说她当年有留两本。
隔天姐姐给我一个新的信汛。
“我的两本校刊找不到。我今天去学校里找。跟校长讲我要买一本送给你。校长不要收钱。他签了他的名后说要送你一本。原来是1999年出版的。是母校创办60周年纪念特刊。”
“是吗?那代我谢谢你们的校长。”我由衷地说。
此校长不是我当年的校长。
翻开校刊,见到了一共7个创办人的相片和名字。他们是:
(1) 黄可川先生;
(2) 王仰华先生;
(3) 詹桂章先生;
(4) 黄幼灼先生;
(5) 陈庆梅先生;
(6) 江覆灼先生;
(7) 王寿龙先生等。

白发黑发:
看到前方的两个上了年纪的男校友(一个黑头发,另一个是全头的白),走向人群里找同学。他们嘻嘻哈哈的跟老同学览腰拍肩的,十分的喜乐。猜想他们一定是多年不见面。
如果他们今年是50年后才见面的话,那么,人生真的没有几个50年了!
看到白头发的人跟黑头发的人站在一起的有趣画面。知道也明白,岁月不饶人。


全家福:
校友会到了尾声后,有几届的同学上台来个全家福。
第一队最先上台的不知是第几年的校友(没有报告),他们一律是男子。我们(1969年代的)在台下看了就猜想当年的风气。是不是因为「女子无才便是德」的年代呢?!没有几个女生能有机会念到高年级。她们都是家里的好帮手(作家务的或务农的)!是不是这样呢?!还是因为有事情不能前来参加校友会的缘故(所以缺席来个合拍)?!我倒是感到很好奇的。
后来又上了几届的校友(比如1959年的)轮流拍照,也总是男生多过女生!
台上的人正在拍照时,台下有三个男女长辈在找老同学。当他们走到我们这一桌时,女长辈就好奇地问我们:“哎!你们是那一年的?怎么这样年轻?”
“我们是69年的。”
“哦。怪不得罗!学妹学弟好!”
“学姐学哥好!”我们很欢喜地回答。
终于有人注意到我们的存在!

感言:
对于母校的第三次校友会,办得相当的成功。虽然属于我们一届的老同学只来了7个,我们感到满足矣。
当天傍晚还下雨打雷的,不阻碍校友的到来,这是一个美好的约会。
一共办了50桌酒席。
盼望明年会更圆!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