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003年11月30日 92期文风林) RM15
我此人一向糊涂。一直以为一些地方名字是英文、国语、华文并用的。比如拉佬(Daro). 第一次见到它的华文名字是在星期六那天早上。外子陪着他那来自古晋的七十四岁的舅舅去岜都(一个离开拉佬有半个小时路程的地方)。他要去拜访他的老朋友。
而我因为未曾去过这两个位在海口的小市镇,所以也加入他们的行列。
走近码头停泊快艇时,就在快艇船头外见到了指标说明板。它写这样的字眼:“拉佬泗里街“。拉佬两字写在左边;右边的是写着泗里街。两个地名的中间是一个时钟模型。它的短针指着九,长针是正向着十二。很明显地告诉搭客们,此快艇会在早上九点正去拉佬的。快艇很准时地开往右便的河流,向拉佬。
从泗里街到拉佬是一个钟头半的路程。这跟我们泗市人以前去诗巫一样的时间。不过,它的船票要多一倍!那就是单程要还十二元。
坐在快艇里,心里在想着‘拉佬‘的地名怎么不是‘达佬’或‘大佬‘。怎么会是一个‘拉’字的?实在是不明所以。)从地图来看,它的名字是‘达佬‘。(
一路上,舅舅以过来人的身份)他年轻时跟友人驾船四处兜生意。走过砂州很多小州府。)对外子介绍地方。那里有风浪有出大海或什么甘榜之类的话题。讲得我也听出了耳油来。让我对目的地更加响往。
快艇载了七个搭客而已。
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它是泠气设备的。窗口是密封的(不能打开)。而望出去的视线不大明(既是很模糊的样子。)见不到外面世界似的。有种朦朦胧胧的感觉。
去‘拉佬‘的是海。幸好没什么浪。只是去的半路上,出现了下大雨的现象。乌云满天。
十点三十分,我们到达‘拉佬‘。
‘拉佬是位在一个小山坡上。下了快艇,我们要步上楼梯上山坡。只见人山人海,以马来同胞为多。而开店的头家则是以华人为主。
舅舅的朋友在岜都(Matu)。我们三人就坐了小货车去目的地。来回车票要十四元。
坐了半个小时的车程,我们到达目的地。
我们在一间店前面下车。走上来楼梯,就是店位。店的前方都有一两张的木椅子。有的长〔可以坐五个人〕,有的短(坐两个人)。停外子讲他老家〔在巴拉威〕的店也是像‘岜都‘这样的。店的前面都会做了坐的木椅子。让远方来交易的顾客有歇脚的地方。
舅舅的所谓好朋友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。原来此男子的母亲是舅舅与舅母的结婚媒人。当年(五十多年前),是她撮合了两人作夫妻。
这我才知道原来舅母是‘岜都‘人。
“为什么舅母不跟你回来娘家?“我问舅舅。
“她现在不喜欢去小地方了。她要去香港台湾这些大城市玩。她甚至也不要来泗里街!“
“这样啊!她的性格却和我回然不同呐!“我说。
我喜欢小地方的风景和人情。
一见到舅舅的朋友,我觉得他很面熟。一直觉得我有见过他似的。可是又老是想不起在那里见过。后来才想起原来他长得很像香港一个男明星。他时常演警长人物。有时他也演人家的老公和父亲。名字叫什么倒是记不起来。世上确是有相像人,真是一点也不假!可惜我在他面前时没对他提起此事。也许他也有听过人家对他如此说。
从办公室的墙璧上,我看到了四张毕业照。是老板的四个孩子(三男一女)大学毕业戴四方帽的相片。他们毕业于英国澳洲等国家。目前他们都留在星加坡工作及成家立业。再加上两个戴方帽子的媳妇!我想这位老板真是老怀甚慰。幸幸苦苦抚养他们的一番苦心,真的是熬出了天!
根据这位老板的讲述说如果他的儿女迟几年出世的话。他们作父母的恐怕没有能力供他们去国外念书。“一个人要花好几十万呐!“他说。
这就真真表明了‘岜都‘在早期的经济是相当不错的。头家们靠收来的树胶和树脂胡椒等的产品过生活。虽然当时的交通还不大发达。
如今,陆路已经四通八达了,反而变得泠泠清清,没什么生意好做。
‘岜都’只有一排十七间木板店。间中有两处相隔处,是沿着弯路而建的。
我们在店里逗留到下午三点才回‘拉佬‘。是由一个在市议会工做的陈先生载我们去的。他的一个弟弟在泗里街教书。时常来我家跟我家婆一起打麻将。因此我们变得很老友。
“‘岜都’在五十多年前是很风光的。人也很多。可是我们今天看到的,只有几个人而已。“舅舅语重心长地说。
“我在两年前也有来过一次。此次来,我的两个老朋友已去世。留下的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家了。不知下次来时又是何时?“他又叹气地说。
听着他在提往事的一些点点滴滴,我在旁听着,感觉上我在上历史课似的。
这是一个难忘的旅程。对于墙上的那些毕业照,让我想到我的下一代。他们会不会出人头地呢?那是一个未知数………。
(1/10/2003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